2025年6月30日13:30,数理学院于徐汇校区一教109教室举办第三十五期物理教师教育行业报告及前沿讲座。本次活动特邀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常务副校长、中学物理正高级教师王铁桦老师担任主讲嘉宾。数理学院2023级物理学(师范)全体本科生及部分物理系教师共同聆听了王铁桦校长的精彩报告。讲座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林恺主持,学院党委书记唐洁、副院长林方婷、基教处副处长(挂职)冯朝君出席本次活动。
讲座伊始,唐洁书记代表学院为王铁烨老师颁发了上海师范大学数理学院兼职教授聘书。王铁烨老师作为物理系杰出校友,现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常务副校长、中学物理正高级教师,同时担任华东师范大学和复旦大学教育行业导师,长期致力于物理实验教学研究和课程改革,参与国家物理课程标准制定和教材编写工作,在实验教学创新和教育技术应用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其教学理念和方法在全国中学物理教育界享有盛誉。
讲座正式开始,王铁桦老师以“‘双新’背景下实验教学的功能与策略”为主题,深入剖析了新时代物理实验教学的核心价值与创新路径。他首先从教育政策层面切入,结合2017年新课标、2019年《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以及2022年《基础教育课程教育改革深化行动方案》等文件,系统阐述了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的关键作用。王老师强调,物理学科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科学,实验教学不仅是验证理论的工具,更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
王铁桦老师通过生动的案例,详细解读了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四大类型:测量观察型实验、探究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和设计制作类实验。他以“用双缝干涉实验测量光的波长”为例,展示了如何通过实验引导学生从现象观察、问题提出到数据分析的完整探究过程。他特别指出,新课标新增的“设计制作类实验”旨在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和技术应用能力,体现了物理学科与科技发展的深度融合。
在谈到实验教学的策略时,王铁桦老师提出三点建议:一是注重情境创设,将实验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二是善用数字化实验技术,提升实验的精准性和效率;三是优化实验教学设计,通过问题链引导学生深度思考。他以“牛顿管实验”为例,对比了传统大型实验装置与迷你实验器材的教学效果,强调实验设计应服务于教学目标,而非追求形式上的“高大上”。
王铁桦老师还针对当前实验教学中的常见误区进行了剖析。他指出,科学探究并非仅限于实验操作,理论思维与实验验证相辅相成;验证性实验也不应沦为结论的简单复现,而应成为学生理解科学本质的桥梁。他引用爱因斯坦的名言:“科学是靠理论和实验两条腿前进的”,呼吁教师在教学中平衡理论与实践,培养学生的综合科学素养。
讲座最后,王铁桦老师勉励在场师生,在“双新”背景下,物理实验教学应立足核心素养,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实验重演物理知识的发现过程,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与挑战。
在互动环节中,师生们围绕实验教学的核心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王铁桦老师针对"合作学习与独立操作的平衡"问题,提出角色轮换、分阶段任务和发展性评价的策略,强调实验教学要"练真功"而非"演剧本"。对于数字化实验的争议,他以牛顿第二定律实验为例,主张传统与数字手段互补,形成递进式教学。在实验设计方面,他提倡以真实问题驱动、设置阶梯式任务并接纳开放性结论,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面对验证性实验的革新,王老师建议通过数据拟合发现规律和反向设问等方式,将验证过程转化为思维训练。最后他总结指出,实验教学改革需要持续探索,在理论与实践中寻找动态平衡,让每次提问和尝试都成为接近科学教育本质的重要一步。整场互动既有具体方法的指导,又蕴含深刻的教育哲学,为师生们提供了宝贵的教学启示。
本次讲座在热烈的互动中圆满落幕。王铁桦老师以深厚的教学智慧,生动诠释了实验教学的真谛:它不仅是知识的验证,更是科学思维的培养过程。在"双新"背景下,实验教学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通过创新教学设计,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科学本质,在探究中培养创新能力。这场讲座为物理教育改革提供了宝贵思路,也为师范生的专业成长指明了方向。期待未来能有更多这样富有启发的教学对话,共同推动物理教育迈向新高度。
撰稿:林凤清
摄影:杨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