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系概况
一、历史沿革与学术传承
物理系成立于1956年7月,其前身是成立于1954年8月的上海师范专科学校物理专修科,是上海师范专科学校最早的学科之一,首任系主任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著名物理教育家束世杰先生。1990年理论物理硕士学位点开始招生,1996年物理“课程与教学论”开始招生教育学研究生。2011年开始建设物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2017年开始建设数学物理二级学科博士学位点,2021年开始建设天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2024年开始建设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
新世纪以来,物理系传承学术传统,在学校的支持下,重点建设了凝聚态物理和光学。学科发挥理论物理与天文物理相结合的优势,结合学科前沿和国家大科学工程的需求,本着错位互补的发展原则进行布局,形成了在凝聚态物理、强激光物理、理论物理、等离子体物理、天体物理以及物理教学与课程论等学科方向。
二、师资队伍
物理系依托上海市星系与宇宙学半解析重点实验室、上海师范大学光电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上海师范大学强激光物理重点实验室等研究平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现有教师95人,其中教授29人,副教授38人,博士生导师20人,90%以上在中国科学院和国内外著名高校获得博士学位。其中有4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3人获得优秀青年基金资助,2人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称号,2人入选上海市领军人才、优秀学科带头人,3人入选上海市“DFXZ”特聘教授计划,8人入选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5人入选上海市“白玉兰”青年人才计划。
专任教师中具有一年以上海外学习和访问经历的教师58人,绝大多数曾经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上海市科委、教委项目或者各级教研、教改项目,出版专著以及主编教材22部,省部级教学研究成果奖10余项。目前有56项国家、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10余项教研项目在研;每年在国际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近200篇,陆续有专著、教材和译著出版。多位教师获得省(市)部级科技进步奖、优秀教学成果奖和优秀教材奖等。
三、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
物理学(师范)专业2020年专业通过教育部高校师范类专业第二级认证,同年物理学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建系至今,为上海市基础教育培养了一大批物理骨干教师和教学管理人才,包括“全国最美教师”、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校长张人利,“上海市教育功臣提名奖”获得者、上海市青浦区实验中学校长刘明等。同时,也培养了一大批有影响力的物理学研究学者和跨学科研究人才,例如中国科学院院士褚君浩、加拿大工程院院士许谷、国家杰青王斌等一批杰出科学家。近年来,有70余篇论文获得上海市优秀硕士毕业论文;61人获得上海市优秀毕业研究生称号,61人获得国家奖学金;4名研究生获得硕士学位后赴日本、法国、荷兰、意大利著名大学攻读博士学位,75人到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各研究所等国内著名大学攻读博士学位,40余人就职于华虹半导体、中芯国际、中国电科等半导体行业龙头企业。
物理系围绕国家的大科学工程和学科前沿,研究工作和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取得了一批有显示度的研究成果。凝聚态物理面向集成电路、战略性电子材料、先进传感器等重大需求,聚焦铁电体物理、计算材料、半导体物理等方向开展前沿工作,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基金五十余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两百余篇,团队中多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论文多次入选高被引论文,获得上海市自然科学一、二等奖。光学团队聚焦强激光作用下的新物理现象和新物理规律研究,多次入选“年度中国光学重要成果”“年度中国光学十大进展”。等离子物理研究方向涉及聚变等离子体物理、高能量密度等离子体物理和计算等离子体物理,团队在强场涡旋光物理研究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取得多项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原创性研究成果,连续多年入选“年度中国光学十大进展”,其利用强激光产生反物质的重大科学发现获评“两院院士评选2016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理论物理涵盖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引力与宇宙学、凝聚态理论等方向,团队在强场QED、黑洞与宇宙学、引力波等领域形成特色并具国际影响,在 Phys. Rev. Lett. 等期刊取得重要成果,且参与 KAGRA 等国际合作。无线电物理聚焦太赫兹与亚毫米波,面向通信、射电天文、生物医疗与无损检测等应用开展理论与实验研究,团队承担 NSFC 重点及多项项目,近年发表百余篇论文、获/申专利30余项,推进 THz 测量与新能源器件的研究与人才培养。天体物理以星系形成与演化、引力透镜与宇宙学和亚毫米探测器研发为主要研究领域,深度参与了多项国家大科学工程的技术指标设计和科学目标预研工作,团队在星系形成与引力透镜方面取得了国际公认的成果,多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资助,参与了多项国家战略工程的运行规划,构建了以光学、红外探测为主的天文数据中心。最近五年,物理学科获得国家和上海市各类项目100余项,金额超过五千万元。
(截止到2025年10月)